主页 > imtoken官网钱包 > 易先容:比特币疯狂炒作之后

易先容:比特币疯狂炒作之后

imtoken官网钱包 2023-01-17 03:24:26

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 易宪容

□易先容

现在炒比特币还好吗

在上周央行会同五部委发布的《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中,指出比特币不具备与货币同等的法律地位,不能也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使用通知发出后一个小时内,国内交易平台上以人民币计价的比特币价格从6970元跌至4520元左右,跌幅达35%。威严的比特币在中国的地位如何?答案不言自明。

比特币是网络世界中的一种软件或虚拟产品。从字面上看是一种货币,但从比特币的产生和作用来看,离现代货币的概念还差得很远。它只是虚拟世界中的一种商品,而不是一种货币。它既没有内在的货币价值,也没有外在的货币价值。

现在炒比特币还好吗

但美银美林的经济分析师认为,由于比特币的去中心化,比特币可以成为电子商务的主要支付方式和传统货币交易的主要竞争对手。保持交易成本低。但在互联网时代,电子货币大行其道,大部分电子货币都是以现有的实物货币(现金、存款或信用)为基础,只是利用电子手段传递和转移货币的支付功能。但是,比特币既不是基于实物货币,也没有物品抵押和信用担保。它还要承担交易过程的支付功能,面临诸多障碍。例如,价格不稳定、付款确认延迟、没有信用保证等都可能导致交易支付无法进行。再加上比特币数量有限,大部分只能通过交易平台完成,使得比特币的交易支付范围非常有限,给交易者带来了更多的不便。大多数交易只能通过交易平台进行,这为比特币平台增加了另一层信用保障。这进一步削弱了比特币的交易支付功能。

我们想问的是,为什么比特币原本是网络世界的虚拟商品,现在不仅成为了一种货币,甚至成为了一种大众可以广泛使用的金融产品?如果比特币是一种货币或金融产品,它是否具有金融产品的属性?没有了这种金融产品的属性,比特币是如何演变成一种投资工具的?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现在炒比特币还好吗

比特币在 2009 年创建时,作为在线世界的虚拟软件,其价格极低。当时,1个比特币只能兑换0.000764美元左右,根本没有引起市场的关注。到 2012 年年中,一个比特币只值 10 美元。今年年初现在炒比特币还好吗,比特币仅值 15 美元。随后3个多月达到266美元,随即引起市场关注。随后,也出现了5小时内暴跌60%以上的市场价格。

比特币真的暴涨了,在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今年9月肯定比特币之后,以及11月18日美国参议院听证会肯定比特币之后,一些中国投资者开始比较比特币的疯狂炒作,比特币价格飙升像火箭一样,最高可达 1,250 美元。如果这个价格与 2009 年比特币的价格相比,已经上涨了 160 万倍。换句话说,如果你在 2009 年以 10,000 美元的价格购买比特币,现在它可以飙升至 160 万美元以上。如果一个比特币在 2013 年初以 15 美元起价,它已经上涨了 83 倍。 11月下旬,我国比特币日交易量达到3.5亿元人民币,近30家平台从事二级市场交易,累计注册用户超过20万,日均交易近4万笔用户。进入11月,中国比特币持有量已位居全球第二,交易量居全球第一。可以说,这就是近期比特币疯狂的本质。

现在炒比特币还好吗

比特币之所以能在进入中国后飙升疯狂,与我国目前的制度背景和经济环境有关。近十年来,由于体制原因,一些人在房地产热潮的过程中一夜暴富;比如,发行股票也让数以万计的亿万富翁成为了亿万富翁。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的财富已经像比特币一样疯狂增长。环顾四周,上网查查现在炒比特币还好吗,这样的暴富案例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了。这种即时致富不仅成为了很多人追求的时尚,也是一些媒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大力宣传和推崇的一个例子。在这些信息的影响下,可以说追求即时财富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基本价值取向。

然而,少数人的突然暴富,不仅导致整个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身上,社会收入分配越来越不合理,而且让绝大多数人参与其中创造财富,获得财富增长。机会越来越少。随着炒房的先例和移动互联网热潮的兴起,比特币很快被一些人认定为又一个一夜暴富的机会。再加上国内外新闻报道的帮助,这些一夜暴富的信息被无限放大,也引发了国内的比特币炒作狂潮。而比特币也在这个市场疯狂炒作的过程中被转化为货币和金融投资产品。

现在炒比特币还好吗

无论是现代货币还是金融产品,都是信用风险的代价。比特币既没有信用关系,也没有信用担保。它的财务属性从何而来?如果比特币能成为一种金融产品和工具,甚至是一种暴利工具,那么网络世界中创造的虚拟产品肯定会比比特币多,那么这些网络货币会不会卷得更大更猛?炒作狂潮?

这一次,政府可以果断及时下发文件,对比特币的基本属性和功能进行界定,不仅有利于比特币等网络虚拟回归本性,也大大降低了中国的风险。金融市场。我只是不知道那些正在崛起的人是否会从中吸取教训?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